著名的楠竹之鄉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唯一尚存的原始古老土紙生產基地——桂花鎮。出鎮政府大門北行,來到南川水庫大壩。煙波浩瀚的庫水清澈見底;水庫東南岸幕阜山北冀佘脈南山巖上,茫茫竹海,碧浪排空,蕩青滴翠。水邊的山,山上的天與水中的山、水中的天渾然一體,蔚成壯觀,真有“樹影橫江,鳥宿枝頭魚戲水”之勝景。我們不禁想起孩童時唱的一首歌:“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云繞山間, 一層層梯田一片片綠,一陣陣歌聲隨風轉,……彎彎的河水流不盡, …… ”
沿著水庫東北方向的繞庫盤山公路,翻高搓,穿劉池,徑直奔向高升村。高升村境內有條10里長港,港的源頭是“36人泉”。該泉系地下河出口處,涌水面積50平方米,流量隨當地晴雨變化,常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秒。它既是南川水庫的主要水源,又是咸寧市和咸安區母親河----淦水河的主要水源之一,也是咸安區最大的泉水眼。
36人泉水順山而下,10余里大巷,9轉18彎,每每山窮水盡,卻柳暗花明。竹農有的居住在“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庫邊;有的在“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花木叢中;有的在“遠上寒山石徑斜”的“白云深處”;有的在“竹溪聞浣女,窮巷牛羊歸”的沙灘上……。
竹與水結下不解之緣。在這條山溪上,它們偷偷地相愛。溪邊上那些身材苗條的竹子,把竹梢和枝葉伸到水面,就象如花似玉的少女劉海在戀人跟前拂動一樣,十分迷人。溪水含蓄地微笑著,怡然自得地接受竹子的親和愛。
山與水是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之間無時無刻不在搏斗著、較量著。溪水不遺余力地往低處鉆,往低處擠,往低處跑,而山則想方設法限制它,阻擋它,欺負它。聰明的水奪路而走,嚴肅的山則魏然屹立。“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強有力的水頭,沖走了泥土,蕩滌著砂子,洗刷著溪壁,拍打著石礁,最后從峽谷中,嘈嘈嚷嚷地、急急忙忙地揚長而去。
在這些浸泡過楠竹根的水作用下,一些中年漢子卻皮膚雪白;一些老年人鶴發童顏;一些中年婦女風韻猶存;青年小伙子英俊瀟灑;少女們婀娜多姿。用這水洗衣,鮮艷奪目;用這水做飯,飯香菜美;用這水洗澡,輕爽舒服;用這水腌制竹麻,浸泡紙漿,造出的土紙金光閃閃。
竹農們世世代代依托這巍然屹立的南山巖,用千年流淌的大港水沖動水輪車作圓周運動,帶動水碓作上下往復運動;將當年出土、經過石灰腌制嫩“竹麻”搗成粗料,放進石碾碾成細料,然后投入攪池,用手工攪勻成紙漿;在山上砍回山椒葉或楊桃,擠出其中的汁作粘合劑;用水桶舀起紙漿,倒入有粘合劑的操紙池,進行再次攪拌;然后將底面有9個方格多個小孔的簾場放進紙漿池中,端起紙漿,讓水漏滲下去,使之操成一頁頁粗紙;將這些濕紙歸堆,放在小木榨上,板下扛桿,壓干其中的水分;然后一張張分開,曬干或涼干后,最后用大木榨固定包扎成捆。
豐富的楠竹資源,為高升村生產土紙提供方便而廉價的原材料。這里生產土紙的歷史,就象36人泉一樣源遠流長。高升廠自然村就因歷史上創辦紙廠而得名。明代中葉,土紙生產已距雛形。后來,高峰期有108部水輪車、24處生產土紙。造土紙給高升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05年,原高升村與原干坑村合并后,因為高升土紙出名,故取名高升村。全村1890人,年土紙產量20多萬斤,僅此,年收入30多萬元。
雖然高升村造紙工藝流程古老原始,科技含量不高,生產力水平較低,勞動強度較大,但這種生產方式和設備,記載高升竹農的勤奮的歷史,凝結具有特色的竹鄉風情。這里是咸寧市目前唯一尚存的,也可能是湖北省乃至全國少有的原始古老土紙生產基地。它,就象電影《菊豆》中印染廠那樣古樸。它,就象長江巫峽大寧河小三峽的猿猴,在十幾里的懸崖峭壁的特定環境中保存下來一樣,在豐富廉價而方便的深山老林中,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10里大港旁,在交通
不便的南川水庫庫尾里,這種生產方式原始地保存下來了。它;是較為寶貴的歷史資料,將會得到有關部門的保護。
如今,高升村竹農不因循守舊,準備利用黃泗洞水力發電站的電力資源生產土紙,發展水路運輸和公路運輸,敞開幕阜山的胸懷,放聲歌響竹鄉山歌,把山青水秀的竹鄉景色、源遠流長的造紙傳統、原始古老的加工技術、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和情真意切的竹農情誼唱到山外,響出咸安!
聯系人:盧先生
手 機:18926841456
郵 箱:admin@56ky.cn
公 司:東莞市廣粘膠業有限公司
地 址:東莞市大嶺山鎮楊屋第一工業區愉和工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