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包裝:從小作坊到億元大廠創新之路
添加時間:2012-02-25 15:54 來源:廣粘膠業 作者:廣粘公司
在江蘇省海門市天補鎮陶巷村這個較為偏僻的小村莊里,有一家名不經傳的小企業——海門市創新包裝廠,廠長張家斌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人。然而,經過20年的創業創新,這家小作坊已發展成為產值1.1億元的大工廠。
工廠始建于1986年,原是一家小紙盒廠,廠長張家斌帶領十來個村民,用手工糊制紙盒,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小作坊。后來購買瓦楞紙板為原料制作瓦楞紙箱,接納了一些殘疾人,為一家福利型工廠。
工廠生產瓦楞紙箱為上海復寫紙廠產品提供包裝。張家斌帶領全廠職工兢兢業業做好包裝產品,為其配套服務。他的勤業精神也感動了上海復寫紙廠領導,獲得了高度信任,成為長期合作伙伴。
張家斌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憑現有基礎,單靠制作紙箱是難有大作為的,要創業更要創新。于是,他把目光放在復寫紙上,開始邁出堅實的一步。沒有土地、廠房,在村干部的支持下,置土地建廠房;沒有資金,從銀行等各方面貸款、籌集;沒有技術力量,到市里招聘專業人員。終于在1992年建成了復寫紙廠。
產品出來了,張家斌并不滿足,他還要繼續創新。復寫紙的第一代產品是普通復寫紙,第二代產品是碳素復寫紙亦稱局部涂碳紙,第三代產品是無碳復寫紙。工廠生產的是第二代產品,而張家斌的眼睛已經盯上第三代產品了。僅過了二年,1994年工廠就正式生產無碳復寫紙。然而,張家斌并沒有滿足小富即安,止步不前,而是加強內部管理,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加速科研開發,繼續邁進創新。過了五年,1999年工廠開發了第四代產品。
屬高新技術產品的海天牌背印熒光水印干式復寫紙是由復寫原紙經多次涂布加工而成的。除了對原材料要求高、生產工藝要求高、操作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工作環境要求高之外,涂布所用的漿料配制是企業的核心技術和國家專利。該產品正面為白色,適應于凹版、凸版、膠版印刷,反面為干性有色轉移涂層,使用時不需襯墊復寫紙,經書寫或打印即可獲得一式多份拷貝。產品分平張紙和卷筒紙,可印制各類票據、報表、合同、文件。卷筒紙可印制打孔折頁紙,用于電腦打印、電腦票據等。該產品廣泛應用于財政、稅務、銀行、工商、郵政、電信、交通等領域。該產品有幾個特點:一是復寫字跡不可涂改,公眾防偽性佳:二是氣候適應性強,不怕冷,不怕熱,不怕干,不怕濕;三是字跡存檔期長,可達20年之久;四是轉移性好,清晰度高,有效拷貝份數可達12份;五是國家環保總局認可的無污染產品。現在,工廠已為中國防偽技術協會會員、中國稅務普通發票用紙定點單位。
在發展復寫紙產品的同時,工廠擴大瓦楞紙箱產品生產規模。進入21世紀后,工廠投資籌建了新廠房,購置了較為先進的瓦楞紙板生產線,更新了制箱設備。工廠貫徹“集中制版,分散制箱”的方針,一部分瓦楞紙板出售給附近小紙箱廠;一部分瓦楞紙板加工成紙箱對外銷售和用于本廠復寫紙包裝,形成產業鏈,提高了綜合效益。2005年,工廠復寫紙銷售量500噸,銷售收入9000多萬元,紙板與紙箱的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全廠銷售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1億元,成為當地的優秀民營企業。
工廠發展了,經濟效益提高了,張家斌致富思源,不忘國家,不忘職工,不忘鄉親。自覺納稅,主動納稅;接受民政部門的安排,承擔當地殘疾人員就業上崗的義務: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濟貧助困,誠獻愛心:為村里無償修路架橋,給本村村民繳納部分電費,造福一方。
現在,一進工廠大門,便見到一排寬敞、明亮的廠房,一幢氣勢不凡的辦公樓。在辦公樓大廳的東西兩側各掛有“志存高遠’、“海闊天空”的名家書法,這正是張家斌的志愿和理想。經過20多年的拼搏,他年屆五十而知天命,他已創業,再創新,還要創優,發揚“三創”精神,把企業做大做強,為地方為國家多做貢獻。